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代彤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4-06-26 13:40:44来源:西安新闻网责任编辑:代彤

{中国新闻网描述}代彤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上守正创新、在实践上对党的文化建设工作有着明确的任务部署和要求,是我们党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就必须加深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认识,尤其是回答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从何处来、中国共产党何以担负以及如何担负这一使命等重大问题。

  1.使命何处来: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塑造了党的文化使命。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使命就在于推翻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这一使命自然包括文化层面的内容,因此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便自觉肩负起了特定的文化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党的文化使命。中国有着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闪耀着光芒,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天然地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可以发现文明的根本性转变往往源于文化的深刻转型;而一个文明的真正复兴,则始于文化的再生。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文化自觉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实践的历史,就是根据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不断明确和更新文化使命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认识到了文化与革命的辩证关系,强调要革除旧文化,发展作为革命文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双百”方针,并科学地预见了“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再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党的文化使命呈现渐进式的发展样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两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都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使命有着鲜明的现实与未来指向,它既不是主观臆造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推演,而是生成于我们党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与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生态保护一样,文化建设亦需设定清晰的愿景与目标,作为其建设的指引和纽带,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依据时代特征与人民事业发展的需求,提出充满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并引领人民为之奋斗。建设文化强国,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未来,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来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使命何以担: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核心依据

  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说,不守正都不足以赓续、不创新都不足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如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一方面要有守住正道的定力,中国共产党历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因此党对文化使命的担负、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守住正道的最可靠保证;另一方面要有激发创新的活力,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创新归根结底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最能够在人民生动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活力。

  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客观需要。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国步入近代以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无数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道,纷纷转向学习西方模式,一时间“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观点盛行,这不仅没能指引出一条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路径,反而严重削弱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在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之际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人民因此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由此开启了新篇章。进入新时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融与激荡愈发频繁,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既不“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也不“邯郸学步”“随声附和”,而要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指引下,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文化不仅是塑造社会凝聚力的灵魂纽带,而且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变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在全球文化竞争与激荡的历史浪潮中,社会思想领域并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还十分尖锐,因此面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样一项兼具历史性和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找到一条融贯古今、汇通中西,既能推动中华文明当代发展又能为人类文明贡献智慧的科学路径。

  3.使命如何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进路

  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动力和底气。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深层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需要担负起主体责任,依托时代特点和实践需求,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实现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文化自信根植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中华文明悠久而精深,尽管曾在历史变迁中屡经挫折,但始终韧性十足、绚丽不减,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这正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应科学地认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还源于我们对文化立场的坚守。这种自信并非自满自负或盲目自大,而是基于文化自觉,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展现出对本土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确证和尊重。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全面领导,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行稳致远。

  坚持守正创新,在推进“两个结合”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与品格的命脉与优势所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扎根的文化土壤。新征程上坚持守正创新,必须深度挖掘和研究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厚积淀,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激发和重塑那些蕴含生机与活力的传统文化元素,使之与新时代的要求相匹配,转化为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与现代文明和谐共融的文化新形态,从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持续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力量。同时,我们要致力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不仅要求我们深入探索和理解两者在制度、文化及精神等层面的共鸣,还要将这种深层次的结合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使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注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风格,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论指导。

  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世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回望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王朝更替、政治动荡的多番考验而未曾中断,关键在于其能吸纳异质文化、化解文明张力,始终保持开放与包容的姿态,进而在历史变迁中始终焕发生机与活力。正如生命需要新陈代谢,文明亦需更新迭代,闭塞自守、停滞不前终将导致衰退。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激荡,我们应恪守文明间平等共生的原则,既要深植中华土壤,又要胸怀全球视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从而铸就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新辉煌。

   (光明日报 作者:桑学成,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院院长)

【编辑:付子豪】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网站编辑部信箱:[email protected] | 招聘启事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2017版权所有